查看原文
其他

与实践者一起生产知识|初心不改

张婷婷 4 发展共学 2021-03-16

实践者/行动者可以生产知识吗?

“当然!”对于答案,我从未动摇。

许是在过往的经历中,见到过太多来自实践者的所谓“土”知识在推动行动中发挥作用,比如,没学过乘法口诀的奶奶,曾独自经营饭馆,在自己的算账系统里却极少出错;西南山区农民世代传习下来的“稻田养鱼”种养方式,被专家们奉为生态共生智慧的经典。


实践者在长久以来的行动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也通过比如师父带徒弟,口口相传的民间野史/偏方,输出和传递他们的行动经验。比如在选牛种时,经验丰富的农民如何一眼看出哪头牛好;到了村里,有经验的农村工作者怎么套近乎,在两三个小时内获取关键信息;北京都一处烧卖比其它家更受欢迎,背后有哪些经营秘方,等等。


只是可惜,实践者生产知识的方式、传递出来的“经验”,不太被主流/传统的知识生产者和认定机构(官方或学术机构)所承认——学者和研究者作为知识生产主体的身份和生产出来的知识天然更被认同,实践者的经验则难登大雅之堂,甚至实践者自身都不认为自身经验有价值。以致大部分基于实践产生的经验,得不到有效的记录和呈现,逐渐流失。比如,少数民族地区一些传统的食物、手艺制作,中草药的价值,村寨如何布局设计可以保持生态,等等。


实践取向的行动研究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它认为实践者即研究者,实践者是自己行动的研究者,也是知识的创造者。为肯定实践者的经验,和由实践者来生产知识这一观点提供了理论基础。

那究竟什么是实践取向的行动研究?

杨静老师(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行动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近邻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理事长;中国内地行动研究的实践者和倡导者)曾做过一个分享,实录可点击 实践者能生产知识吗?—— 億方公益沙龙第八期

杨静|图来自億方基金会


她认为行动研究生产的知识,应该是那些能够推动行动改变的知识。并通过对比学术知识生产和实践者生产知识的逻辑,肯定实践者生产知识的正当性。


两种知识生产逻辑比较|图来自億方基金会


行动科学促进实践者知识生产的路径,就是行动研究。也使得我更有信心去实践行动研究:我相信每个实践者都能够成为也最适合成为自身行动的研究者、记录者。


也明确了想推动的方向:协同实践者把默会(内隐的,是我们常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显性化为经验知识,再通过提炼上升为公共知识,并进一步规范为学术知识。

一方面,做自身行动的研究者,去回看、梳理自己作为实践者的实践知识,反思自身的思维局限并作出改变,以实现自身行动者和研究者的身份统一。


另一方面,协同实践者做自身经验知识的梳理,让更多实践知识得到记录和呈现。


过去几年,我在训练自身成为行动研究者的道路上,有了些实质性的进展,通过公众号发布了一系列基于实践的沉淀和思考。也通过写作营,推动和支持了百多位伙伴发现写作乐趣,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和行动经验。


用输出文字倒逼输入,提升多看、多听、多思、多想、多记的意识。让彼此的默会(内隐)知识被记录和书写,成为显性经验、公共知识。

写作营一路走来的产出目录(部分),有兴趣可点击以下👇

and 营友文章鉴赏(部分)

2019年最后一期写作营,10月28日开启,最后的call~~

如果你认同实践者能够生产知识,认同写作营提倡的理念:

  • 自由书写,我手写我心,只要脑袋有想法,手就可以写。

  • 把写当作是面对自我的成长旅程,不需要有压力,也不用跟别人赛跑。

  • 写作时不评判,没有一气呵成的作家。先把想到的记下,再回顾修改。

  • 写,就对了。即使每天只有5分钟,也要坚持写。随心所欲地写,即使只有5分钟。

就,来吧

记录,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权利和能力

或写,或画,或说出来,不要停!

【营期安排】

  • 时间周期28-30天

  • 第一周预热,自由写作,找到随心书写的感觉。

  • 进入第一轮十天写作,通过3-5个主题任务,加深对自我的认知。

  • 进入第二轮十天写作,发现自己想写的主题或探索我与所从事之事的关联。

  • 结营&邀请

费用199元,可加微信号18275285972 或关注👇发展共学微信号报名。


期待与你相遇

为助力行动改变生产知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